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

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

  

  

青海湟中县格鲁派圣地塔尔寺

  塔尔寺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该寺所在地鲁沙尔是藏传佛教最大的流派格鲁派始祖宗喀巴诞生地。关于宗喀巴创建黄教及其学术思想,亦在西藏甘丹寺中加以简介,这里只补充与塔尔寺有关情况。相传宗喀巴于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塔尔寺大金瓦殿内宗喀巴塑像

  塔尔寺在格鲁派的教区划分上,基本属于哲邦寺领导的系统,即隶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的桑洛康村。塔尔寺在解放前,有僧侣多人,举行各种法会时达余人。僧侣除来自与该寺有密切关系的西纳寺六部外,海东各县的藏族、土族,以及海南、海西、海北的蒙族及藏族。由于内蒙等处的蒙族群众对该寺有虔诚的信仰,因而这些地区的蒙民,在该寺出家为僧者大有人在。此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个别蒙民,也有在此出家者,成为蒙古族僧侣及蒙古族活佛。塔尔寺有历来转世的活佛80余人,著名的有驻京呼图克图3人,即阿嘉呼图克图、赛赤呼图克图(亦译作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和拉科呼图克图。此外,海东等地著名活佛大都在塔尔寺有嗄尔瓦(意为府邸),列为该寺的一员。如土观、却藏、香萨等等。塔尔寺的驻京呼图克图及赛多诺们汗等还在内蒙及新疆等地领有属寺。年宗教改革后,藏区宗教活动停止,僧人被遣送出寺。

  塔尔寺占地面积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寺院依山势建筑,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

  八宝如意塔

  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寺前广场上的八宝如意塔

  大金瓦殿

  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年,后于公元年,用黄金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宗喀巴诞生地大金瓦殿

  小金瓦寺

  又名为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和家神陈列供奉。

小金瓦殿

  大经堂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

大经堂

  小花寺

  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其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犹如一幅优美的木雕画图。

  展佛

  塔尔寺最隆重的宗教活动之一:即请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从保护的角度,防霉变和虫咬,更重要的是寺庙僧人和信教群众对佛祖朝拜供养的一种特殊方式。佛像实际是一种特制的大唐卡,它是一种卷轴画中极其稀少的珍品。展佛之日,当东方第一缕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时即为佛像展开的最佳时辰,故展佛又称晒佛。晒大佛,在每年农历四,六月两次法会时举行,意思是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磐和弥勒出世及宗喀巴诞生,涅磐。塔尔寺有“狮子吼”,“释迦牟尼”,“宗喀巴”,“金刚萨捶”四种巨大的堆绣佛像,每次只晒一种,在寺院山坡上展晒。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

  “展佛”结束后,在塔尔寺内的广场上就要举行跳神,喇嘛们带上各种的假面,跳起了各种宗教舞蹈。在跳神的同时,喇嘛还要念经祈祷,演藏戏,这是寺庙一年一度表演宗教艺术的舞台,是人神联欢的盛会。

塔尔寺“晒大佛”

  塔尔寺有着浓厚的学术和艺术氛围。它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经院,(藏语分别称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显宗学院设在大经堂,是塔尔寺最早的一所学府,主要学习佛学显宗理论,认为显宗是佛教的根本。学员在10至15年内学完《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可获得“噶然巴”格西称号。密宗学院传授“三密大法”,即通过身密、口密、意密可达到佛境,这种意境便是“即身成佛”,经过3至5年的学习,考试成绩合格者授予“欧然巴”格西学位。医明学院是研究藏医学的学府,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藏医学理论体系,经答辩核准,可授予“曼然巴”学位。时轮学院是研习天文历算的学府,经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授予“泽然巴”格西学位。这些学位,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获得这些学位的僧人,深受僧俗尊敬,在寺院享有很高的地位。另有欠巴札仓,是专门学习佛教音乐、舞蹈的法舞学院,但不在正规扎仓之列。此外,塔尔寺还附设有跳神院,这是讲习跳神舞蹈之所。塔尔寺里的印经院专门印经典著作,制版、刻版、印版、印刷、洗版、裁装等机构健全。这里印制的各种经典著作,不仅供给本寺和省内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学习用书,还销往西藏、甘肃、四川、内蒙等地的寺院,在保存、交流和发展佛教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该寺阿嘉一世的有关文学著作,赛多罗桑楚丞及阿拉夏丹达尔等有关藏文语言学方面的著作,在蒙藏地区享有盛名。

  塔尔寺的壁画、堆绣僧人的酥油花塑像是闻名遐尔的艺术“三绝”:

  酥油花

  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另有传说称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并将其供奉于拉萨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献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使用,视为礼佛珍品,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题材和工艺技巧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酥油花展出时还有十多人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旁伴奏。

  酥油花的原料十分讲究,需用上年塑制酥油花后拆除下来的陈旧酥油和精细草木灰掺和成韧硬的黑色胎料,方可制胎塑形。塑造时,温度要求较高,制作难度较大。酥油花的制作分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六道工序。一架酥油花,从整体来看,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动辄以百计,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鱼虫无所不备,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塔尔寺的大型酥油花以宗教题材为主,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兼及藏戏、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如《文成公主进藏》。另外还有一些别致的小型酥油花。由于不受时空限制,酥油花彩塑尤其擅长以大场面来表现复杂情节,继承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可将几十个故事情节在一个画面上以连环画的形式纵横交错穿插进行,看上去繁而不乱、浑然一体,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生平故事》。80年代制作的大型酥油花名作《文成公主》,主要以近三百个人物和长安、日月山、江河源、拉萨等地理背景构成,其中协调地配饰着奇花异草,汉藏民族和睦友好的历史场面得以逼真再现,非常壮观。

  塔尔寺设有“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现在塔尔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人有扎西尼玛、罗藏龙珠、尕藏加措、加阳谢热、智华若子等。

  年宗教改革后,藏区宗教活动停止,僧人被遣送出寺。至20世纪80年代恢复酥油花制作时,大部分著名艺僧已相继去世。酥油花作品极易变形,无法长期保存,这使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容易得到固定的范本,应进一步加大对酥油花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使这一富于特色的民族手工艺长久存留于世间。

酥油花彩塑

  壁画

  塔尔寺的壁画是我国绘画宝库之一,壁画遍绘于寺内的主要殿堂,尤其在瞻廊、回廊、前廊等处为多,全寺保存完好的大小壁画千余幅,对殿宇建筑起着很好的美化作用。壁画以它多姿的形象,生动的色调,丰富的色彩、内容,别具一格的画面而闻名于世。

  塔尔寺壁画属藏传佛教画系,其画风与汉画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其内容和人物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和密宗经典。画面配有众多的自然景色,使人物活跃于花草树木、蓝天大地,高山河流,亭台楼阁之中,画面构思巧妙,布置井然,色调和谐,精巧细腻,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壁画颜料采用石制矿物染料,色泽绚丽,经久不变。是塔尔寺壁画特有的一大长处。

  塔尔寺壁画的基本色是红、黄、蓝三种,兼用绿、白多色,色彩丰富、艳丽。而用色更为鲜美、明快,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冷、暖色交替使用,层次分明。在用冷、暖色表现人物的性格,则是该寺壁画特点之一。姿态和善安祥的用暖色调;性格凶狠狰狞的用冷色调,这就强烈地突出了主题,获得一种明艳醒目、富丽堂皇的效果,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有的笔锋细得像针尖,在大拇指大小的一点布上,就绘有一个完整的佛像,服装虽然繁杂,但却十分鲜明。既是雕刻在深绿色琉璃砖墙上的一束束花草,那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多像是寺院附近野生的马兰草、馒头花、蜜罐罐一样,富有生机。其工艺精细得就是抹去了颜色,那花瓣花蕊、花茎和叶片,依然清晰可辨。不愧为塔尔寺艺术的“一绝”。

  塔尔寺壁画皆是宗教画,很多是佛教经典的插图,例如大经堂正面和南侧墙上,便是巨大连幅的佛教神话和寓言故事。其中,上讲经院里十三幅布幔画更是扬名远近:正中墙上的九幅画,中间一幅是身着大红镶金袈裟、头戴桃形尖顶黄帽端坐“宝位”的“宝贝佛”(民间对宗喀巴的尊称),面望大金瓦殿,目光炯炯有神,显得十分威严。那左右八幅绘的是密宗佛像,采用的是意象创作手法,画面上的人有三头六臂,有的多头多臂,意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回天之力的神功。外围还有许多身披袈裟虔诚诵经的佛像,他们个个稳坐莲花台,手捻佛珠串,身边祥云缭绕,龙凤呈祥,呈现出一派神话景象。

  塔尔寺壁画的它制作和表现方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布幔画,先在白布上绘好画面,然后根据放置的墙面大小嵌以木框,装钉于墙壁之上。一种是墙壁画,就是经过处理的洁白墙壁上,直接绘以各种题材的壁画。再一种是墙面上嵌木板进行干燥刨光处理,用胶和石膏合成白浆打底子,在上面再绘各式画图。那寺上经殿的檐下柱头、梁枋、斗拱、飞檐出椽上的绘画也属后一种。

塔尔寺壁画

  堆绣

  是唐卡的一种,又叫剪贴、补花,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塔尔寺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单幅多为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密宗金刚、八瑞相、宝马、白象、喷焰摩尼等图案,联幅画面多为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

  塔尔寺大经堂中悬挂着“十六尊者(罗汉)显神通”和“八仙过海”两幅大型堆绣佳作。堆绣艺僧依照藏传佛教十六罗汉和八仙各自的神通,根据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审美经验,堆绣出个性鲜明、形态表情各异的十六罗汉及八仙形象。他们或降龙、或伏虎、或镇魔、或返老还童,其造型皆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

塔尔寺堆秀

  14、隆务大寺

  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主要寺院,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隆务镇西南角山底下有数十座经堂’佛殿及数以千计僧舍组成的佛教园林建筑群,这就是赫赫有名于藏区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隆务镇由该寺而得名。“隆务”系藏语,意为农业区。隆务寺,藏语全称为“隆务德庆却科尔林”。这个寺院在解放前是安木多地区仅次于塔尔寺与甘肃拉卜楞寺政教合一的大寺院,也是安木多藏区的古老的寺院和与内地封建王朝联系较密切的寺院。隆务寺在黄南州辖有10几座属寺。据《安多政教史》所载,主要有隆务镇的投毛寺、投毛恰尕寺(现在吴屯上、下庄寺);兰彩乡的叶什姜寺;黄乃亥乡的扎西其寺、隆务贡寺;麻巴乡的乙格寺;保安乡的当格寺、沙尕夏寺;双棚西乡的西关寺;加吾乡乙格寺;曲库乎乡的达江寺;扎毛乡的德钦寺;宗俄寺、宗噶寺以及已消亡的宗赛寺、多热卡索寺、宗玛寺、曲玛尔寺和卡贡拉当寺等寺院。属寺多为一世夏日仓及其弟子所建。隆务寺的香火村庄主要有原隆务镇七庄、麻巴七庄、四寨子、浪加、吉卡三庄、加吾浪仓、赛龙巴三庄、曲库乎乡、泽库的和日乡、宁秀乡、赛山川三地以及上下和日年桑等。此外,隆务河流域的其它农牧区亦为隆务寺的势力范围。

大拉加寺经堂内可供上千僧人共同念经

  

拉加寺藏历1月28日至29日的金刚舞

藏传佛教萨迦派在青海的主寺:玉树地区结古寺

  

多达25亿多块嘛尼石的结古寺“嘉那嘛尼堆”

 

年4月14日玉树拉秀大地震中的班庆寺

地震后修复的五层大经堂

大经堂内的小喇嘛

  18、隆什加寺

  法名“牟居德钦林”,译为“不变大乐州”。青海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觉囊派渊源于域摩孜觉多吉,盛于笃扑巴喜饶坚赞,这是在佛教教义上持有异说的一个教派,因此,被藏区正统佛教格鲁派斥为异端。它也属于泯灭的教派,但在青海果洛地区尚有流行。果洛与阿坝交壤的紫尔噶木塘寺,这是当前觉囊派在卫藏地区唯一的根据地。木塘寺约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加喇嘛俄昂仁青桑吾创建,至今已逾百年。这寺有《觉昂派教史》的刻版,流传于各地,颇负盛名。青海果洛班玛县的嘉官寺(亦叫雅塘寺),甘德县的隆什加寺,都是赞木塘寺的属寺。玉树昂欠县也有觉囊派信众,但没有寺院,只有静修房,因此,昂欠地方的觉囊派教徒们都去赞木塘寺学习或进修。

觉囊派信奉时轮金刚

琼毛寺寺主仁波切多旦旺秀

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五当召

  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按照从西藏带回来扎什伦布寺的图样为蓝本兴建,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王公主持。乾隆十四年(年)加以扩建,而具今日规模,并赐汉名广觉寺。五当召自乾隆十四年住持受封起,共有七世活佛转世并任住持。最兴盛时期喇嘛有多人。五当召在新中国建立前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内蒙古地区僧侣在此学习哲学、医学等传统藏传佛教科目,学制分级并有考试,学成僧侣在当地发挥政教合一的社会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五当召活佛转世,解散僧团。文革时,红卫兵入寺砸毁佛像、烧毁经卷无数,损失惨重。幸有当地群众协助藏匿若干法器经卷,故仍有不少文物保留。今日所见建筑和佛像等,系改革开放后复建而成。

  五当召全庙占地面积约余亩,召庙主体由六个大殿,三座活佛府和一幢安放历代活佛骨灰的灵堂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嘛舍房。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映照在蓝天青山之下的白色外表,更显辉煌耀眼。

  五当召最前面是为苏古沁独宫,为喇嘛们举行集会诵经场所。宫内陈设富丽堂皇,经堂内的立柱全用龙纹的栽绒毛毯包裹,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墙壁绘有彩色壁书,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

五当召苏古沁独宫

苏古沁独宫内宗喀巴铜像

  苏古沁独宫的东侧,为五当召的中心建筑“洞濶尔独宫”,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场所,门楣上高悬着“广觉寺”匾额,是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宫前有讲经台,是喇嘛们学经和口试之处。紧靠其后的为圪希德独宫,“阿会独宫”位于山坡最高处,是传授医学的学部。“日木伦独宫”为教义学部,专门给喇嘛传授历史、教义和教规的地方。除六殿外,还有甘珠尔府、章嘉府等三座活佛府,以及山坡最上层的苏波勒盖陵,即塔陵。

  五当召内殿宇规模宏大,均为曲型的藏式建筑群。殿内塑像俱全,壁画绚丽,唐卡(卷轴佛画)夺目,各殿各有特色,殿内雕像造型奇瑰,制作精美,金光夺目。

  五当召的法会最吸引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全寺的喇嘛在苏古沁殿念“嘛呢经”;傍晚喇嘛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队伍颇为壮观。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

五当召的嘛呢法会

  22、巧尔基庙

  又叫佑安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团结乡十四苏木行政村(原察哈尔正黄旗十四苏木)。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它东距北京二百四十公里,西距呼和浩特二百二十公里,是自治区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一个县,人称“北京八环”。柔玄镇(今兴和县台基庙村南)乃北魏六重镇之一。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曾在这里“胡服骑射”。东汉时,鲜卑族部落联盟大酋长檀石槐“立庭於弹汉山(今县境大青山),啜仇水(今二道河)之旁”。北魏时,拓跋力微居长川(今土城子一带)达三十九年之久,开创了北魏王朝的基业。明永乐十二年(一四一四年),成祖朱棣亲征阿鲁台到西洋河。清代为察哈尔正黄旗、正红旗驻牧之地。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置兴和厅,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改厅为县。佑安寺就建在兴和县城北二十二公里风水特好的“九龙口”胜地。佑安寺是一座以藏传“黄教”为主,融入了汉传、南传佛教,并兼有蒙古“萨满老教”,是多教一体的综合古刹。该寺为内蒙第二大藏传佛教寺庙,由清朝皇帝亲赐匾额、册封活佛。佑安寺的俗名叫做巧尔基庙(召),“巧尔基”乃喇嘛教最高学位,系乾隆年代所赐学位。有此学位特许直接晋见皇帝,遇有大事可径直去向皇帝面奏,而且免行跪拜礼。佑安寺主持活佛享有此特权,足见当年这座庙宇之威望及影响。

  该寺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年()前後重修与扩建,雍正十年()完工,此时巧尔基庙和青海互助县郭隆寺同时竣工,请雍正皇帝赐予庙名。当时察哈尔八旗噶尔丹军已平息,人民安居乐业,故御赐名“佑安寺”。青海互助县郭隆寺则为“佑宁寺”。佑安寺摹仿北京金銮殿、雍和宫和青海等地名寺式样建造,它是集汉、蒙、藏三个民族建筑风格于一身的殿阁群。面积广大,建筑宏伟、布局对称合理,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喇嘛庙,佑安寺为绥东第一大庙。据《兴和县》记载∶佑安寺占地三百馀亩,建筑占地二百馀亩。殿堂l0座,共84间。有法相、时轮、医药三所僧院,全盛时期额定喇嘛二百零九名,有香火地三百六十顷,牲畜头。香火最旺盛时有九百馀名喇嘛诵经,民国初年被称为“绥东第一庙”。殿堂摹仿北京金銮殿、雍和宫和青海等地名寺式样建造。它坐北朝南,整个建筑呈长方形。以居中三层正殿为轴心,东西两侧对称布局。主体建筑有三层楼正殿,居中央,两侧配殿为二层楼,一为文殊殿,一为普意殿,其馀对称排列各种神殿佛堂,还有僧舍和伙房、仓库等。从南到北五进院落、三层殿阁。从东到西,各有侧殿配房几十间。庙内曲径回廊。庭台楼阁,红砖灰瓦,错落有致,抱粗榆树荫盖,森严中有几分幽静。僧舍建在大殿的两个街巷,各为独立藏式院落。

  庙宇东西有两股清泉,从山涧流出,东有石拱桥一座(当地称大水道),中央正门(山门)为红砖二层阁楼,门前有石狮一对。七米高木质玛尼杆(经幡杆)两根,後有钟楼古楼相配。还有藏经阁对峙而筑。正对四大天王庙,绕过四大天王庙,踏二十七级石阶则步入正殿。

  正殿(当地称「三级楼」)规模最为宏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主体建筑宫殿楼阁折合房间六百六十九间。天井内四根巨木高柱直径约为二尺(全为同样粗树木用卯相接,後缠麻丝,用牛皮纸裹,红色桐油漆刷其皮),其柱看似四根直径相同上下同粗的擎天大柱。其馀四十多根小柱分散支撑在殿宇内厅四周,宽敞明亮,建筑设计科学合理。殿内正中大佛底座共分大小不等佛像排列,还有供奉的铜盅、银碗,四周墙壁彩画连幅,经幡伞笼罩,亮灯彩帘悬挂,鼓钹法器陈列,铺展两排地毯。佛大僧小,庄严肃穆。诵经等大小佛事皆在此殿举行。正殿二层前檐正中有冈磨铜铸成黄铜鹿和法轮(喇嘛教象征),金光闪闪,几里之外遥遥可见。朝圣者来自方圆千里之外,俗称“晨钟暮鼓漠南北,佑安佑宁河西东”。当时的佑安寺直接属北京雍和宫管辖,常有喇嘛进京进修学习,而且雍和宫下派喇嘛数十人,当地人称为“北京喇嘛”。另外和青海、西藏等名寺大庙都有交往,当地有几十峰骆驼驮银百两去拉萨交换经卷的佳话。

佑安寺老照片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曾在此屯兵养息,面对威宁海子(今涝利海)的宁静风光和巧尔基(佑安寺)里传来的朗朗诵经声,曾感慨地对部下说:明朝近二百年内几十次修复长城,“亦不见其安”,而今“建一庙宇,则胜养十万兵”。从此,察哈尔八旗喇嘛教寺庙剧增,喇嘛也相应增加。到民国十九年(绥东第一大庙),据察哈尔省统计,寺庙八十座,喇嘛七千八百四十四人。而巧尔基庙为当地绥东第一大庙。

  新中国建立后,佑安寺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政府供养喇嘛10人,佛事活动费用计划供给。有喇嘛三宝、达木沁、达嘎斯楞、刚格、沙木腾、阿要海、龙利格、刚木吉等掌管打扫庙宇,举行小型佛事活动。但到了一九六六年九月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中,佑安寺则被彻底摧毁:第一代建庙时的喇嘛铜棺被砸,尸体被焚烧,整个庙宇神像更是无一幸免。一九七二年,主楼也被拆毁,庙碑被砸坏,经卷被焚被抢,除供销社所占几间庙宇得以保留外,其馀已荡然无存,变成一片废墟。在文革后重建前,整座庙宇已荡然无存,连残断的石柱,倒塌的瓦砾也极少存在,只有一尊残缺的石狮在张口诉说著昔日的辉煌。

  文革后,年五月十五日,兴和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佑安寺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年六月二十八日,县政府决定列入遗址遗迹景观旅游资源,在建设影视城的基础上恢复佑安寺的主体建筑及相应设施,目前已初具规模,但昔日的经卷文物已无法重生。作为昔日“绥东第一大庙”的历史价值也不可复制。

二十世纪末重建的佑安寺

  佑安寺三百多年历史,它集汉、蒙、藏文化艺术之大成,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历史价值。佛像有泥塑、有纸型,汇聚天南海北之技术。“四大天王”雕塑为纸裱塑,其结实程度火烧不燃,水浸不烂,还有医药技术、藏医、蒙医、中医水平一流,庙内安置药性草木,味香,不但杀虫灭菌,而且还不返潮。建筑技术虽为土木结构,但三百年风雨剥蚀,没有错位塌陷之处。庙内藏经无数,多为藏文,也有蒙文。藏经数量之多,经卷样式之繁中国寺庙之最。坟庙(当地称“古冬庙”)铜塔中活佛尸体用“木乃伊”技术保存,文革“扫四旧”中被取出焚毁,当时尸体并没有丝毫腐败,皮肤白晰,肉有弹性,慈容未改,确为罕见。

  佑安寺文物中有“三绝”,即大佛、大锅、大小道。大佛是三丈六尺高的铜佛爷,即释迦牟尼铜塑像,它安放在东仓二层高楼。像高二.四丈,坐於莲花台上,用五千馀斤铜片拼集而成,佛重两吨,在塞北古城多伦铸造,用驼队运来,整个佛像表层镀金,金光闪闪,高大形象令人仰而观止,逼真的铸造技艺堪为一流水平。经过红卫兵“扫四旧”后,大佛已经下落不明。

昔日佑安寺内“三绝”之一的大佛

  大锅是佑安寺僧用膳房中一口铸铁锅,能供万名朝圣敬香者喝奶茶。每到大型佛事活动,提前一个月用羊砖(乾羊粪砖)烧茶,然后才能饮用。此锅盛水万馀斤,洗锅有专用梯,无专用梯人难爬上,而且所铸之锅技艺精湛,外边锅沿铸有花边云纹,还有铸造时间、地点,天下无双。此膳房占地近三百米,而且还配有中锅两口。大锅烧完粪灰堆积如山,在现在的佑安寺西南角遗迹尚存。大锅被“文革”中的革命小将砸毁,锻造成了战天斗地的工具。

  大水道(石拱桥)即佑安寺为防止东北角顺山势而下洪水修建的一座石拱桥,其桥由白色长方形石条而砌。桥孔内可并排行走五辆车,能藏下上千人,其桥跨度大而坚实,造型奇特美观。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大水道(石拱桥)被拆毁,桥上白色长方形石条被用作铺砌黄石崖水库库岸和闸门过水道。

  佑安寺当年的佛事活动主要有诵经、祭祀和“查马大会”(俗称“跳鬼”)。诵经每年阴历正月初一至腊月三十止。一年内集中诵经8次天。“西殿”诵经次数较多,三大殿轮流进行。祭祀以祭敖包为主,喇嘛率领信徒随从,浩浩荡荡,鼓号齐鸣,场面壮观,有祭祀天地,消灾祈福之意。有时抬上黄油和白面制成的图案雕塑放在火上燃烧,举行所谓的“送鬼”仪式。“查马大会”为农历六月十三到十五,历时三天,六月十五最为热闹。它来源于西藏佛教《金刚驱魔神午》,有藏族“跳鬼”仪式,皆为大小喇嘛穿戴牛头马面之面具,分列有序,又叫又唱、又跳又舞,红火热闹,正值炎夏,整个佑安寺十几口泉眼很旺的井水难以供应众人之饮。当地有名的顺口溜“去巧基庙赶会,没赶上跳鬼,望了一阵脊背,喝了几口凉水”。

23、广宗寺

  藏名“噶丹旦吉林”,意为“兜率广宗洲”。俗称南寺,位于贺兰山主峰巴音森布尔的西北侧,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23个民族。巴彦浩特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位于西北和华北的结合部,地处京、津、呼、包、银经济带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东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连,南与宁夏交界,西与甘肃为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公里。广宗寺是内蒙三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也是阿拉善地区第一大庙,寺内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而闻名蒙藏宗教界,乾隆二十五年()年清乾隆帝赐名为“广宗寺”。

地处内蒙阿拉善左旗贺兰山谷西麓的广宗寺

  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从西藏法王位置上只身遁去后,在游历印度、西藏、四川、安多等地后,与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十一年(——)年期间在阿拉善弘法三十年,被当地人尊为上师葛根,年仓央嘉措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圆寂,他是广宗寺第一世葛根。仓央嘉措的心传弟子阿旺多尔济尊师傅遗愿,做了十年准备后,与乾隆二十一年(年)开工修建广宗寺弘法。次年建成后将仓央嘉措的法体搬至寺内供奉,迎请仓央嘉措的传世灵童座床、举行盛大开光仪式,寺名“潘代加木草林”。乾隆二十五年()清廷赐藏满蒙汉四种文字的乾隆御笔金匾“广宗寺”。南寺在发展和扩大过程中得到过旗札萨克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广大施主群众的大量资助,他们为南寺捐献的资财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年南寺的庙宇僧舍只有间,而经过百余年到年的时候,已达到间,据说僧侣人数也增加到一千五百名。寺拥有藏区大寺院必须具备的四大札仓,即学习和修持不同佛经内容的四个学院式僧院。它们是法相僧院(藏语称参尼扎仓),密宗僧院、也称续部僧院(阿格巴札仓或卓德巴札仓),时轮僧院(丁科尔札仓),医药僧院(满巴札仓)。南寺又是六世达赖的寺院,寺中供奉着六世达赖的灵塔,这是远近信教群众虔诚地向往它的最重要的原因。历史上这里的寺庙建筑规模之大、僧侣人数之多、经典制度之完善、宗教级别之高足以和青海塔尔寺相并论。

  南寺周围的瞻卯山、额尔德尼召和距寺较远的道布吉林三座小庙是由南寺管理的。子庙或属寺有昭化寺(朝克图库热),承庆寺(门吉林),妙华寺(图克木),沙尔子庙,查干高勒庙,以及甘肃天祝的石门寺(嘉格隆)等。它们的堪布(法台)或由南寺喇嘛担任,或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任命。大喇嘛、掌堂师(各师贵)等主要僧职均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批准任命。

  年前,葛根和庙仓还拥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产和属民。南寺在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的的破坏,从巴彦浩特来的造反派闯入南寺,首先捣毁了六世达赖灵塔,强迫僧侣们自己破坏六世达赖肉身并焚烧,大量的佛像、佛经被毁坏殆尽。他们还把守寺的少数喇嘛当做牛鬼蛇神加以批门后赶出寺院,一些无家可归的僧人被驱赶到附近社队。南寺作为阿拉善旗最大的寺院,也作为信众数百年来的圣地聚集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珍贵佛像、佛经和佛教文物、佛教艺术品,也聚集了无法估算其价值的以金银珠宝为材料的大批法器、供器等皆在文革中丧失殆尽,如3寸高的纯金无量寿佛像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用两白银制作的大悲观音的立体坛城,均在文革中丢失。

  文革后年南寺部分僧人来到原寺址盖顶蒙包和帐篷,举行了夏季祈愿法会,并由罗卜桑宁吾、尚巴丹达尔、丹比宁吾等人出资出力,在原葛根仓房的遗址上盖建了5间平顶佛堂,把桑吉拉布坦精心捡起收藏的六世达赖骨灰重新造塔供奉。还塑制了宗喀巴师徒

广宗寺

  广宗寺有两位活佛,一位是六世达赖的转世,称葛根;另一位是亲自建寺的第巴.桑结嘉措的化身阿旺多尔济,称喇嘛坦。皆以转世的形式传承。 南寺葛根是阿拉善最大的葛根,其各代转世大都受达赖、班禅授予的“伊拉古克桑班迪贡卓诺门汗”和朝廷授予的“大格布呼图克图”封号,还有一尊号叫“嘉勒色来”葛根。

  第一代葛根是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多才多艺,曾用化名阿旺曲札嘉措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后斯的作品有《大悲观音诉愿词》、《阿拉善神祈供》和为连城大寺写的《白莲妙树寺志》等。前两个著作有南寺刻印本。后一作品已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他的传记有阿旺多尔济用藏文写作的《妙音天界琵琶音》。仓央嘉措曾生活的年代是3年3月1日至年5月8日,但南寺是确定11月25日在他灵塔前举行会供轮仪式庆祝他的诞辰。

  第二代葛根是罗桑图布丹嘉木苏,俗称温都尔葛根。第三代葛根是却达尔嘉木苏。第四代葛根是伊希楚勒图木达尔吉嘉木苏。第五代葛根是贡萨勒永恰布。六世达赖又转六世后又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南寺另一位寺主葛根是迭斯尔德呼图克图,一般称为“喇嘛坦”。第一代葛根就是六世达赖确认为第巴桑结嘉措的转世灵童的阿旺多尔。阿旺多尔济年生于阿拉善旗厢根达来巴嘎的匝布苏尔乌素,从小跟随仓央嘉措出家为僧,曾赴西藏学经数年。王爷听信阿旺多尔济在念组咒经的传言,将他逮捕囚禁,因年事已高,不堪忍受饥寒而在牢狱中打坐示寂,是年为年。第二代喇嘛坦生于年,未能迎请至南寺坐床,9岁夭折。第三代喇嘛坦是丹增忠乃达尔吉。他在南寺设立了参尼札仓,即法相僧院,这样奠定了南寺学经制度的基础。他有一些用藏文写作的零散经文流传至今。约在年圆寂。第四代喇嘛坦是阿旺巴达尔吉嘉木苏。第五代喇嘛坦是敖木察尔山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译音神奇处他殊胜佛海),29岁时入藏学习,精通藏语文和显密教法,成了阿拉善近代史上的大佛学家。他同藏区名活佛来往密切,尤其同第十三世达赖关系甚密,往来信件有一捆曾存南寺。其中年达赖给喇嘛坦的复信内容载于《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上。他还徵得达赖同意后将十三世达赖所作《宗喀巴千供仪规》一书收入自己文集第一帙——噶帙中,书后记载着这样做的原因经过。他请达赖重新制定过南寺寺规,达赖、班禅都授予他“阿日路克桑班迪达额尔德尼诺门汗”封号的法诏,达赖还给他授予过布达拉宫顶朗杰札仓的全则德学位,赠给他堪布服饰和其他珍贵礼品。桑吉嘉木苏年进京参加喇嘛年班,爱封迭斯尔德呼图克图。据有关记载,民国三年大总统曾确认这一封号。他于年3月2日在南寺拉让贡桑敖德巴尔(普善光照公馆)以狮子卧姿式圆寂,享年74岁。

  迭斯尔德呼图克图第六代转世是阿旺罗桑.丹双坚参(译言:自在善慧教法胜利幢),现取“坚参”二字作名字,并按蒙古式读法,译写作“贾拉森”,贾拉森一九四七年一月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一户藏族牧民家里,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取名为拉嘎旺。一岁半的时候,几名转世灵童的名单送到了青海的塔尔寺,在著名的大金瓦殿内,由十世班禅额日德尼以宗教仪式,按藏传佛教惯例,确认他为广宗寺第六世迭斯尔德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并赐名阿旺丹贝坚参。贾拉森为现任喇嘛坦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阿拉善南寺(广宗寺)寺主。为人精通佛法,对蒙藏语言学文献和八思巴文等领域有着专门的研究,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文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蒙古佛教文化》、《东部裕固语和蒙古语》、《东部裕固语话语材料》《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校注有《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等专著。他经历了南寺由昌盛而走向衰败直至被毁损的过程,在南寺的新建与光扬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年,他曾经出国到日本留学,同年策划建盖南寺大经堂。年,选择了新建黄楼庙的地址,寺里按他的意见制作了六世达赖喇嘛的镏金灵塔和所有佛像、法器,他亲手把六世达赖喇嘛的骨灰放在了灵塔内,黄庙楼建成后,做成了个装有近10亿嘛呢经和0篇《向回王经》的筒时转经轮以及释迦牟尼、宗喀巴法王、文殊师利等身像等。

  贾拉森因病于年4月28日在呼和浩特圆寂,于5月4日在广宗寺举行火化仪。

头戴五佛冠的贾拉森活佛

  今日的南寺院山门的两侧岩壁上雕满了彩绘佛像,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景区可分为宗教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宗教人文景观有:南大门牌坊、金刚口(石雕佛像群)、卫拉特行营、红庙、黄庙、藏经塔、多吉帕姆庙塔、大经堂楼、毡帽山庙、塔尔珠克召等。自然景观有:雪岭子、阴阳界、牦牛塘、巴彦笋布尔敖包、冰沟、还愿石、三剑映月、神牛恋主、神僧吟五色池、降魔、神泉等。

  广宗寺的主要建筑有黄楼寺、大经堂、大雄宝殿等。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内有一镀金铜塔,塔高一丈余,塔门镶嵌着各种宝石,塔顶有一尊三寸高的赤金无量寿佛像,塔内安放着六世达赖喇嘛的遗体。大经堂正中是镀金的释迦牟尼塑像,两侧为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像,佛像各个雕塑的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珍品。

南寺院山门的两侧岩壁上雕满了彩绘佛像

  24、大召寺

  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蒙古俗语为“伊克昭”,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又称“银佛寺”,达赖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的寺院之一,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呼和浩特大召寺

  大召寺始建于明代。明万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加牟尼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从这时候起便开始兴建大召,第二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亦名“银佛寺”。

  万历十四年(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蒙古地区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纷纷派人到呼和浩特顶礼膜拜,请僧取经,如年漠北喀尔喀蒙古所建的额尔召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图纸。

  崇祯五年(年),后金汗皇太极追击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后金统治者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虔奉,毋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察出,决不轻贷”(《清太宗宝录》卷十二)。于是呼和浩特的喇嘛们投降了后金。

  年,皇太极命令重修和扩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是今天的大召汉名“无量寺”的起源。清顺治九年(年),西藏达赖五世路过呼和浩特,驻锡于大召,至今大召内还供有达赖五世的铜像。

  康熙年间大昭寺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损不堪。康熙三十七年(),康熙任命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寺印玺交付给他。内齐托因二世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修葺大召。据《内齐托因二世传》记载:“当时修葺所用的琉璃瓦价格昂贵,每块按三钱计算,计用白银五千两。”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出京迎接达赖五世时,曾经居住过大昭寺,后来的康熙皇帝特铸“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之前,大召由此被尊为“皇庙”。清廷用黄金铸造“皇帝万岁”牌位,交给大召供奉,今天这一金牌仍在大召。这次修建后,大召的主要建筑物再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因此大召寺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

  清朝大召寺的法定喇嘛为80人,由清政府发给身份证或优待证(即“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庆两朝,由于对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数和蒙古地区其他寺庙一样,远远超编。据嘉庆二十四年(年)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的蒙文档案记载,当时在大召共有喇嘛人,与清初的定编超出了人。

  -年间,蒙古右翼诸部的佛经翻译家们,在此庙将佛教名著《甘珠尔》最先翻译成蒙古文。

  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组成,是呼和浩特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中间一路为主体建筑,山门位于南边,上悬“九边第一泉”匾额。相传康熙皇帝路经此地,人为皆渴,他的马能识别地下水源,由马引路,找到了八眼泉井,水质清甜。

大召寺“九边第一泉”

  山门之后有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大殿为木结构,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均为明朝遗物。内耸立着三尊高大的佛菩萨铸像,殿壁上有描写康熙私访明月楼的巨幅绘画。后面是达赖四世、土默特部蒙古人云丹嘉措和达赖五世的塑像,明清两佛像,木雕两佛像,木雕二龙戏珠,部《甘珠尔经》,以及铜铸镀金的种的法器、药器等等。经堂门前阶下,有明天启七年(年)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扬威,艺水平高超。庭院中有一只清朝铸造的铁香炉,上刻蒙古工匠的姓名。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这金龙和佛祖像,是大昭寺的两大宝贝,并称两绝。大昭的第三绝是壁画。壁画,不是指某一幅具体的画面,而是布满了经堂和佛殿四壁的所有总称。壁画内容依据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间的各种景象。向佛吧,可以救赎罪恶的灵魂!大殿的壁上还有一幅巨幅绘画,描写康熙私访明月楼遭到无良店主欺负的故事。

大召寺“三绝”之一:银佛、龙雕

大召寺“三绝”之一:壁画

  25、小召寺

  蒙语原称为把格召(小的意思),又称崇福寺,呼和浩特旧城小召街,很多人知道呼市有个大召,却对小召不甚了解。网上很多介绍甚至把小召与席力图召混为一谈。实际上两寺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内,但小召寺小召前街北端,席力图召在石头巷北端;小召是由由阿拉坦汗孙子俄木布洪台吉于明天启三年()建造,康熙三十六年()由康熙赐名“崇福寺”;席力图召则是明万历十二年(),土默特蒙古部僧格都楞汗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达赖的到来而建造的,由康熙赐名“延寿寺”。只是小召在其活佛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去世后逐渐衰落,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而席力图召在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下属有广寿寺(在东乌素图村老园子西),永安寺(又称哈达召,在大青山后达茂旗)、普会寺(在达茂旗锡拉木伦,即召河)、延禧寺(又称巧尔齐召,在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街)四寺。再加上文革中小昭寺被毁,改为小召小学。所以名声渐渐湮灭。其实在明清时代,小召与大召一样齐名。清康熙三十六年,清廷赐名“弘慈寺”叫大召、“崇福寺”叫小召,并不是因规模的大小而定,而是因为修建人的辈分使然,“弘慈寺”是阿拉坦汗修的,因此为“大”,“崇福寺”为他的孙子俄木布洪台吉所修,因此为“小”虽然它叫小召,但也是归化城(呼和浩特)的七大召之一,喇嘛最多时有一百五十多人。

被拆毁前的小昭寺牌楼

  小召原是明朝俺答汗(阿拉坦汗)的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的寺院,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已经颓废失修康熙31年(公元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做了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托音二世于是展开活动,一方面受命入藏联络班掸,又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协助策划,立下的功勋。康熙三十六年()康熙途经归化时就住在小召内,并将甲宵、弓箭、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小召做为纪念。后又在小召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立石碑,纪念他的胜利,同时也表彰了小召活佛有功。当时小召有很多属召,五塔寺(慈灯寺)就是其中之一。小召在当时的归化城召庙中的地位曾一度凌驾于大召之上。小召喇嘛受到清皇帝的许多特殊恩赐,如独许应用蒙文经典。小召除了得到本地人的布施外,康熙皇帝还特别批准内蒙东部科尔沁十旗做为托音呼田克图的化缘地点,托音二世赴科尔沁一次,就得到布施银五万两,驼、牛三千头,貂裘、马鞍、金珠,哈达等不计其数。。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在任归化城掌印札萨克喇嘛时,扩建了大召、小召,并在席力图召和小召内分别树立了“康熙征噶尔丹纪功碑”,小召这种显赫一时的地位,维持时间并不长久,在托音二世死后,逐渐走了下坡路。到了嘉庆年间,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   

  近年来,人民拔款重新修茸了小召,加筑了围墙,保护了这座三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现在也成为名胜古迹之一。

  汉白玉石塔

  位于寺内大殿东侧,鼓楼、广场东面。这座佛塔是全国唯一的有耳朵的佛塔,也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建塔时当时还叫绥远的呼和浩特正在闹瘟疫,死者无数,有高僧祈福,修建了这座佛塔,并加上了象征长寿的耳朵。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显得格外光彩夺目,不愧为我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塔的东北角原有乃春庙,规模较大,可惜在光绪十三年公元7年)失火焚毁。

全国唯一的一座有耳朵的佛塔:小召汉白玉塔

  御碑亭

  寺庙里建有两座康熙帝御笔钦赐的御碑亭,以奖励小召寺活佛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在平定准噶尔丹的战争中的功绩。

小召寺内康熙御碑亭

  壁画为大召寺“三绝”之一,其实,小召寺的壁画尤其是雕刻更为精美,如山门一侧的壁画就堪称绝伦。其构图与着色,都具有典型的蒙古民族特色。

 

  

禅定寺佛雕

白塔寺内萨迦班智达灵骨塔遗址

星空

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anjkw.com/afhzp/1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