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援结缘触青生情天津援青教师落地黄南第

白癜风如何防止复发 http://m.39.net/pf/a_8428108.html

从蔚蓝的海河之畔到金色的隆务河谷,跨越公里的距离,上升米的海拔,援青教师杨冀东看到保障基地上“援青之家”四个大字的时候,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尽管他刚刚离开家门五个小时,他又到“家”了……与杨冀东一起来的还有18名“黄南天津班”的援青教师,他们也由此开启了从海滨到高原的“爱心路程”。因为对口支援,天津青海虽相隔千里,却从未曾分开过,正如这些天津教师与他们的黄南学生、援青干部与这里的黄南群众。

经过短暂的身体适应与调整,新选派的援青教师们接受了援青指挥部的系列岗前培训,内容包括集中学习州情常识、天津对口支援工作概况、高原病防治知识,接受纪律警示谈话,了解援青指挥部请销假规定等。指挥部通过组织观看天津援青宣传片、开班动员讲话、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们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尽早融入到支教工作中去。

天津援青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黄南州委常委、副州长宋建在培训动员会上提出了五点希望与要求:一要始终坚持讲政治,加强学习党中央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坚决服从援青大局、严格服从组织安排,不折不扣的绷紧政治这根弦,明辨是非,坚持原则。二要始终坚持讲规矩,严守政治纪律,检身正己,谨言慎行,维护援青干部人才的良好形象;严守工作纪律,遵守“五严禁五不要”等规定,严格执行请销假规定,对交办任务不打折扣、积极落实,珍惜时间,有所作为;严守廉洁纪律,克己奉公,洁身自好,经得起考验,对得起组织和家人。三要始终坚持讲团结,要团结援友,同甘共苦,把援青队伍建设成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集体;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真心实意的和当地干部群众团结共事、和睦相处。四要始终坚持讲奉献,在艰苦条件下锤炼意志,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五要始终注意讲安全,一人援青,全家牵挂,一定要把握好工作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对口支援工作中。

天津援青指挥部副总指挥、黄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德行与援青教师交流了“援青四问”。第一,援青为什么?援青是政治之责、分内之事、情怀使然、奉献之路。第二,援青干什么?要坚持有限和无限相结合,志智双扶、鱼渔兼授。第三,援青怎么干?要善于学习、融入、借鉴、思考、总结。第四,离青留什么?要留下业绩、作风、精神、形象、情谊。

培训期间,援青教师们还集体参观了黄南州党群服务中心。

“因援结缘触青生情”侧记:

陈桂莉:“意外受伤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陈桂莉是这次新选派的援青教师之一,满怀热忱与期待的她却在落地黄南的第二天经历了一次“意外”与感动。

正在宿舍收拾自己日常用品的时候的她不小心被刀子划伤了手指,刀口很深,按压了很长时间仍然血流不止,背井离乡刚刚踏上高原的她顿时慌了手脚。陈桂莉告诉我说,她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找家人,却不想“说曹操曹操到”,“家人”正巧为隔离期的教师们送饭来,这个“家人”就是“援青大家庭”中的后勤干部胡志华,胡志华当机立断,医院缝合伤口,路上还在不停的关心安慰……陈桂莉说,医院的楼道里挺冷的,自己的内心却十分温暖,因为此事,胡志华忙前忙后一天都顾不上吃饭,这位“老援友”的一举一动让她感受到,亲人其实就在眼前。后来,陈桂莉的大拇指被缝了三针,她却用这根包裹厚厚纱布的手指为“老胡”点了个大大的赞……

是援友也是家人,为“老胡”点赞也是为援青这个“大家庭”点赞!陈桂莉说,后来指挥部的各位领导知道此事后也纷纷前来看望,让她倍感温暖。我笑着对她说,时间长了您就感受到了,高原虽高,缺氧不缺关怀!说完这话,我一个“老援友”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杨冀东:“看到家字的时候,我知道我到家了”

又回到文章的开头,“当我看到援青之家四个字,尤其看到那个家字的时候,我知道我到家了。”杨冀东一边回忆着这几天的经历一边感慨,“刚下飞机的时候,领导们像接亲人一样迎接我们;隔离期间,陶校长晚上10点多还没顾上吃完饭,为我们做各种保障工作;医疗组的院长、主任们亲自为我们处理核酸检测相关事宜;生活上,指挥部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生活用品;在援青食堂,我仿佛尝到了家乡味道……”

杨冀东的这段描述让我感觉仿佛时间倒流,很多情节与两个半月之前我初上高原的时候如出一辙。援友接力,爱心汇聚,这才是瀚海高天紧密相依时的样子,每一个来来往往的背影,都是为爱奔赴的模样……

笔者:在山高水长间感受家国情怀

当这批老师踏上援青之路的那个下午,我正在黄南州中学采访“黄南天津班”的几位“援友”,没想到在采访结束之后,他们的“阵容”扩大了好几倍。与此同时,“天津黄南班”也正在我的家乡如火如荼地开展,两者双管齐下,互为补充。我想,在这山高水长之间,总有些双向奔赴让人间有爱……在这一周,我采访了很多援青教师,有一个词经常被他们提及,那个词叫“情怀”!每一个天津援青人都有情怀,在教师们眼里,学生就是他们的情怀;在医生眼里,病人就是他们的情怀;在我的眼里,青藏高原上的那些温暖故事就是我的情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怀,我们才会选择远离亲人来到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来来往往的援青人寻着前辈的足迹前仆后继,为爱扎根。“援青之家”里始终飘散着“家”的味道,离家千里,却又仿佛置身家中,纵有千种乡愁,内心却依旧温暖如初……

供稿:蔺达摄影:蔺达编辑:雒仲楠检校:刘秀娟责任编辑:杨燕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anjkw.com/afhpz/1930.html


当前时间:


晋ICP备20210052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