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海拉格日模式的致富密码新华社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新华社西宁9月12日电题:破解青海“拉格日模式”的致富密码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汪亚牧民吉合多儿时记忆中的画面又回来了——家乡拉格日的草原一碧万顷,牛羊黑白相间点缀其中,洁白的帐篷星罗棋布。“拉格日”在藏语中意为“白色的帐篷”。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的拉格日村,平均海拔米,畜牧业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拉格日的草原经历了生态退化。“20世纪90年代起,草地上开始出现黑土滩,牛羊的草料越来越少。”吉合多说。那时,拉格日当地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面对生态困境,注重数量、忽视效益的传统畜牧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一场现代化生态畜牧业改革呼之欲出。经过探索,拉格日决定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这一模式的形成,凝聚了拉格日村民的心血与汗水。“发展合作社并不难,难的是解放村民们的思想。”年起,合作社理事长俄多带着村里几位有威望的老人,用一年时间走家串户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从起初村民担心“是不是要把牛羊上交国家”,到一户户村民郑重其事在入社合同上按下红手印,他们通过不懈走访赢得了村民信任。清除了思想障碍,制度如何完善又摆在眼前。时至今日,俄多仍清晰记得,村里一共开了次会,最长的一次耗时四天四夜。“10多名村民代表或盘腿坐在炕上,或围在火炉边,从早上8点半开始,午饭和晚饭就集中在一家解决,边吃边讨论。”合作社副理事长格日多杰笑着说,“到了凌晨4点,大家的声音逐渐沙哑,有人裹着羊皮袄昏睡过去,有人还在争论一头周岁犊牛到底该折多少股价。”经由集思广益,拉格日村里的36户、人,最终以整合0.6万亩夏季草场、74头牦牛的形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和牧民们以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元折算;一头周岁犊牛折元,一级草场每亩93元,耕地每亩元等办法完善股份制改造。俄多介绍,目前合作社利用租赁的7亩夏季草场,将只生产母羊分为4个养殖小组,夏季划区轮牧,冬季舍饲,并配备5名养殖人员,按照每只羊元的标准支付年薪。基于实践与探索,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组建合作社、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牛羊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和收益按股分配的“拉格日模式”正式形成。科学的模式带来了效益的提升。吉合多是最早一批入社的村民,“现在我们一家五口每年收入分红5万元,总收入超过7万元。”截至年,拉格日村全村户中已有户入股合作社,入社人数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年,拉格日村人均年收入仅为元,是泽库县典型的重点贫困村;当前,泽库县农牧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推进制度执行,人才筑基,技术助力。格日多杰是拉格日村的第一名大学生“村官”,9年前从青海省湟源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拉格日村,每天和村民们一起为合作社出谋划策。“他们有多年放牧的经验,我有学校里学到专业养殖技术,我们相互为师,让村民们看到合作社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格日多杰告诉记者,年至年,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87万元。拉格日点燃星火,脱贫新路在泽库县势已燎原。在“拉格日模式”的带动下,泽库县诞生了64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37个标准化高效养殖基地,名贫困户从中受益。年,拉格日村实现整村脱贫。如今,“拉格日模式”已成为青南牧区扶贫产业的新路径,成为推动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劲动力。(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anjkw.com/afhzp/3101.html


当前时间:


晋ICP备20210052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