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主要信仰宗教有佛教与伊斯兰教。青海人常常去祈福的15个寺庙,你最喜欢哪里呢?
01
西宁塔尔寺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玉树文成公主庙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之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03
西宁北禅寺位于西宁湟水北的土楼山峭崖间,历史上称为土楼山寺、永兴寺、北禅寺,现又称为土楼观。始建于北魏,已有多年的历史。《水经注》中说:“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
北山寺多用洞窟建成,北魏壁画存于悬崖岩洞中。还利用山势崖型凿造高达10米的两尊金刚佛雕像,因雨水冲涮,现只有一尊雕像还依稀可辩。现存的北山寺是明代重建的。山顶有宁寿塔,悬崖有“九窟十八洞”,用栈桥曲廊连接,是青海少有的寺院建筑。土楼山峻拔雄伟,北山寺嵌筑危岩,奇巧玲珑。
山上林木苍翠,山下湟水环流。登山远眺俯瞰,西宁尽收眼底,并与对面南山上的凤凰宁遥遥相望
04
西宁大佛寺西宁大佛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教场街东南端,东、西面与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宁教场街甜食馆等毗邻,南面隔西大街与青海省农林厅办公楼相对。它建于公元年(宋淳化元年),是藏传佛教的古刹,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的圣地。过去,曾是西宁市城内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建寺时间之早,名声之大,远在西宁市的宏觉寺、经塔寺、专经寺之上。
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三贤哲”的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从西藏辗转到青海后,曾一度在位于今西宁教场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贤哲均圆寂于青海,其中肴格圆寂于西宁。后来,信教群众对该寺大加扩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庭。它在我国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群众中颇负盛名,受到信教群众的顶礼膜拜。
05
黄南隆务寺隆务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务镇镇西山脚下,地处隆务河中游河畔,气候宜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系藏语,意为农业区。在安多地区,其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尔寺。
06
海东乐都瞿昙寺青海乐都瞿昙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明王朝拨款,于洪武二十五年()建寺。翌年,朱元璋赐名“瞿昙寺”。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曲坛乡所在地,南距县城约17公里。该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其创建于明洪二十五年(年),开创者三罗喇嘛桑杰扎西,明朝受封西宁僧纲司都纲,是西宁卫的宗教首领。该寺的创建及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刀扶持,明太祖朱无璋书匾赐名“瞿昙寺”,以后历代亦多次赐匾额、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影响颇大。
07
乐都西来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东部,距省会西宁50多公里。西来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年),坐落在乐都县县城东关街.据说修寺中资金发生困难,眼看就要半途而废,施工主人们想再出远
青海西来寺风光(2张)方化布施。晨起,在院中发现两骆驼,背负重囊,朝东而卧。邑人们认为是行脚驼峰,驼主会来赶走。迟至日中,未见驼主,始派人到处寻找,夜幕降临,未见赶走,于是有人解囊启袋,发现满是白银,约有九千余两。得此银后加快了进度,增建了殿堂。竣工后为寺命名时,人们以为如无西来之资,此寺难以完工,今能完工实乃西主资助之力。故定名“西来寺”。另一传说曰,有人在河边拾得一铜佛,为之建寺,特名为“西来寺”。。
08
果洛白玉寺建于年,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是青川甘边界地区规模宏大,影响很广的宁玛派寺院。经过重建,大经堂、灵塔殿、讲经院、禅修房、僧舍等建筑数以千计,占地近千亩。白玉寺讲经院内有驻美藏胞所赠送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各一套,印刷十分精美;灵塔殿内有高僧灵塔2座,贴金镶银,其中较大的一座灵塔内藏佛牙一枚,极奇珍贵,被视为寺宝。寺内共有金、银等造的佛像和塑像近万尊,灵塔大殿还供有白玉拉智前世的脚印石一块,被该寺当作稀世珍宝,同时新建有壮观的佛殿一座。因而年该寺院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每年的主要佛教活动有农历正月初八至二月初八的“如来三身”修持会和七、八月为期45天的“坐夏”,成千上万名僧侣和信教群众,叩拜佛像,敬献哈达,场面十分壮观。
09
玉树结古寺藏语称“结古顿珠锣”,意即“结古义成洲”。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北木它梅玛山,为当地原扎武部落的萨迦派寺院。据传,这里很久以前有一座本教寺院,到元末,本教寺院已不存在,而是两座属噶玛噶举派的小寺(其中一座为尼姑寺),另建有扎武头人的红宫。明洪武三十一年(),西藏萨迦派大喇嘛当钦哇。
嘉昂喜饶坚赞来此传教,得到扎武头人的支持,原有噶举派二寺僧尼被迫迁往别处,当钦哇在屈来建筑的基础上建成结古寺。历史上,结古寺是玉树北部地区的萨迦派主寺,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多出学者而出名。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远望似多层楼阁耸立,主体建筑“都文桑舟嘉措”经堂系由萨迦寺大堪布巴德秋君和嘉那活佛第一世多项松却帕文设计,在德格佐钦寺支持下,扎武迈根活佛主持修建,可容纳扎哇诵经。此外,讲经院、大昭殿、弥勒殿、嘉那和文保活佛院等都规模较大,且各具特色。最盛时,全寺成年扎哇多达人,完德多人。曾出过许多有学识的比丘,担任讲经院的堪布,尊为“喇嘛”(上师)。较出名的如喇嘛囊嘎,著有《般若波罗蜜多释》等5部著作,喇嘛才江是当结古寺代玉树名医;喇嘛日霍,擅长历史,著有大日如来佛堂志等。该寺原藏有嘎阿尼当巴的牦*、八思巴所赠释迦牟尼唐卡、护法面具和檀香度母、古印度铃杵、传为格萨尔用过的钗钹和扎武部落从故居象雄带来的宝刀等。由于结古寺盛名遇逸遐迩,加之地处结古镇,曾来许多名人,年藏历十二月一日,第九世群班禅大师却吉尼玛在返藏途中于结古寺圆寂。
10
多卡寺多卡寺,位于青海果洛洲甘德县境内东吉乡的东吉滩,因为早期是堆放石刻嘛呢石碑的地方,所以得名为“多卡”(石堆处),又名“两教兴盛洲”,由著名佛学大师多?钦泽依稀多吉仁波切始建于公元1837年,一直到民主改革前,先后有37代法王金座及18代堪布,为藏传佛教宁玛、格鲁合一的无偏教法传统圣地,系果洛地区八大寺院之一
11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寺院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大殿本体占地面积平方米,南北楼各平方米。清真大寺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又不断修建,现存的建筑是年时重建,6年时改建并扩建,年时又重修,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多穆斯林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德钦寺藏语称“德钦弥勒洲”或“吉祥法洲”。位于县治南偏西34公里处,在今扎毛乡政府所在地东侧的扎毛河北岸,为隆务寺所属格鲁派寺院,约建干清康熙年间。
13
赛宗寺赛宗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在今桑当乡西18公里的赛宗山下。赛宗山位于兴海县中部,为安多藏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峻美,远远望去,酷似一头饮水巨象,象鼻下垂于寺前切莫沟中。山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茏秀丽。传说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务寺高僧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活动,留有遗迹。
14
阿琼南宗寺亦称“安穹南宗寺”、“安俊寺”、“南尊寺”等,藏语称“南宗桑俄合丹吉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位于县治马克唐镇西北部,在今坎布拉乡南南宗沟5公里的小溪东岸台地,去县60余公里处,是青海地区古老的宁玛派寺院。
15
赞普林卡赞普林卡总占地面积43亩,建筑面积0平方米,可供发展土地余亩。分前后两院,前院为佛殿,后院为藏式宾馆和皇家园林。前院主殿为五层楼藏式建筑:三层中空,塑有现世界最大的藏王松赞干布和王妃文成公主、迟尊公主佛像。还塑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觉囊派、希结派、苯教八大教派创始人塑像,以及藏传佛教五大护法、四大天王,还有各大小佛教共计一百余尊。四、五层塑有藏传佛教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代佛―释伽佛、未来佛―弥勒佛)。大殿内墙壁上绘有藏族起源、文成公主进藏、藏传佛教十六尊者、汉传佛教十八罗汉、释伽牟尼传等大型壁画与唐卡。还建有副殿观音殿、文殊殿和赞普林卡珍宝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