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的逾3万藏族孩子,需要有所民族学校。
关于在《西宁市建立藏文小学的提议》
多年来,西宁市的藏人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政协提案等渠道,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落实省委关于在西宁市建立藏蒙学校的指示精神,在西宁市设立一所以藏语文为主的义务教育制的藏文小学,但这个愿望一直没有成为现实。最近从媒体获悉;西宁市正在对市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调整。而可惜的是,奔走呼喊多年的西宁市藏文小学依然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只好再次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你们反映,希望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以满足西宁市近二十万之众藏人后代的近四千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保证义务教育体现民族公平、语言文字公平的权益。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理由:
1、西宁市的早期藏族教育初始于民国时期,民国二十二年(),青海蒙藏上层人士洛桑香趣(田恩雨)、阿福寿倡导设立青海蒙藏文化促进会,并于年设立蒙藏小学、蒙藏初级中学,马步芳任会长兼校长,洛桑香趣任促进会理事、副校长,开设藏语言文化课程。桑热嘉措也于年来西宁担任其藏语文教员,负责编写教材等,后担任教育厅长等职。这所学校学生最多时达余人。解放初期的很多藏族和蒙古族干部,包括很多现在在世的老干部,都是这所学校培养的。
2、社会发展为解决藏族教育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青海省委早意识到在西宁市开设藏文小学的必要性。***青海省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学习、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充分考虑西宁地区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于上世纪就作出了在西宁设立民族语学校的决定,提出“省民委、省教委和西宁市人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共同筹办一所12年一贯制的蒙藏学校”(青发[5]号及青办发[]26号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精神尚没有得以落实。在西宁市各界藏族同胞的强烈要求下,西宁市一些教学机构曾经尝试自办学校,或者通过周末培训满足孩子的母语教学需要,但由于机构不顺、资金不足、管理不善和升学体系等多种原因,个个难免夭折的可悲结局。青海藏族研究会也在广大会员的要求下,曾试图以民办教育的方式在西宁市举办一所九年一贯制藏文学校,但不知什么原因,至今没有得到西宁市教育局的允准。
3、西宁市的藏族人口近几年不断剧增,以藏语为第一语言(母语)和主要交际语言的藏族人口不断增多,藏族人口增长和藏族人口子女的母语教育得不到保障的矛盾尤其显得日益突出。西宁市现有藏族人口近二十万人,按青海每万人有中小学生人计算,西宁市藏族中小学生应有人以上,按其中约60%以藏语为第一语言计,以藏语为母语的儿童在1万人以上。另有离退休驻宁干部、从商等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约4万人。仅仅藏族儿童数量在1万人以上是保守的数字。因此具有藏族人口相对集中,学龄儿童多的特点。整个西宁地区,除了大通三门峡和湟中群加各一座藏文小学外,多数城市社区和村落没有藏文学校,而且没有一所初级以上藏文学校。但西宁市藏族人口不断增多,临时居民、流动的农牧民人口家庭人口更是猛增。从人口总量看,西宁市的藏族人口远远超过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人口。大量的藏族居民子女接受母语文化教育的权利一直没有得到保障。同时在青海省会西宁,全省各藏族自治州和所属各县均在西宁建有干休所,但社区内外没有藏文教学条件,民族教育特别是藏语基础教育的缺失成为藏族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也影响着各民族团结共进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只有在省会西宁地区建立一所义务教育制的藏文小学,才能解决城镇藏族人口基础教育期待与藏文教育缺失之间的尖锐矛盾。
希望大家多多转发!我们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尤其就当下母语的境况来看,十分有必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