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举行重特大地震跨区域综合实战拉动演

地震救援出征仪式授旗现场

指战员开展向下安全破拆课目

全体指战员徒步前往地震救援现场

指战员开展向下安全破拆课目,对障碍物进行破拆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这是一场体力与毅力的多重考验!

这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是一场个体与团队的默契协作!

3月31日,青海省“高原砺剑”重特大地震跨区域综合实战拉动演练圆满落幕。这是一次适应“全灾种、大应急”时代需求的实战考验,纵然相隔千里,他们紧急驰援,不分昼夜;纵然环境恶劣,他们重装跋涉,顽强拼搏,风餐露宿长达72小时。在这场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格尔木消防救援支队全体参战指战员逆向而行、挑战极限、亮剑“灾区”,与风沙和严寒为伴、同群星和残垣并肩,圆满完成了跨区域增援任务。

集结增援,迅捷出击

3月29日7时05分,省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发布命令: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中靠近坎布拉镇(东经.84度、北纬36.11度),震源深度10公里,需调集格尔木消防救援支队轻型地震救援队立即驰援。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格尔木消防救援支队第一时间启动跨区域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火速调集一支轻型地震救援队和政工宣传、应急通信、战勤保障、医疗救助等8辆车和50名指战员,携带装备器材共件(套),整装待发。

“报告总指挥,格尔木消防救援支队参加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队伍集结完毕,是否开拔请您指示。”“出发!”随着总队首长一声令下,支队基地总指挥、政委刘冰作战前动员,并坐镇基地指挥部,全程负责力量调度。支队前方总指挥、支队长杨洪伟下达了出征命令,带领参战力量分两批,第一批8车30人携带救援装备器材通过陆路运输方式,第二批20人通过铁路投送方式火速赶赴“灾区”。

历经18小时多公里辗转,支队所有参战力量顺利抵达集结点。

重装挺进,挑战极限

日夜兼程、披星戴月,没有路就走出一条路。到达集结点后,距震中4.2公里道路损毁,车辆无法通行,指战员看到“满目疮痍”的小镇,连续赶赴多公里的他们没有被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吓倒,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战斗精神,将余件装备化整为零,分散到14辆小推车上,背着近25公斤重的自我保障物资,拉着超过公斤的物资车,艰难向“震中”挺进。3月的坎布拉最高气温不足10℃,但还没走出多远,大家已是一身汗,风一吹,身体凉得发紧,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分钟到达,就能多救一名群众!”这支满载生命希望的“橙色暖流”,一路披荆斩棘,全速前进,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核心“灾区”。

纵深千里,开辟生命通道

危难之处显身手,逆境之中见忠诚。艰巨复杂的救灾任务,就是锤炼党性、检验作风的战场,就是为民分忧、为民解难的考卷。面对多项高难度、高强度、高标准的救援项目,格尔木消防指战员主动担责担难担险,争当“排头兵”“先行者”,接受了一场体能、技能、意志的大考,为守护一方百姓平安筑起一道坚强的堡垒。

根据总队指挥部命令,尕布村“受灾”严重,部分人员被困,急需支队成立一支前突分队赶赴救援。支队搜索模块1组6人携带GPS、热成像仪、生命探测仪、手动破拆器材、救生担架等器材迅速赶赴现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字排开,通过大声呼叫、敲击瓦砾的方式向前推进,仅20分钟探索面积超平方米,成功搜索并营救5名被困人员。

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援现场后,持续近48小时,以“生命至上”为主题的救援大考正式开始。在酒店坍塌救援事故区,行动队利用门窗支撑、三维垂直支撑、L形支撑、绳索斜下救援等救援技术,成功将坍塌楼内的被困人员安全转移至地面;在民房坍塌事故区,行动队利用瓦砾移除、重物牵引、顶升支撑、预制构件破拆、木质构件破拆等技术,打通救生通道,成功接近被困人员开展医疗救助;在厂房坍塌事故区,行动队利用安全向下破拆、切割移除障碍物、狭小空间破拆救援等救援技术,以3小时30分钟的惊人速度成功救助被困人员。每一项救援任务高质量完成,指挥决策、应急处突和随机应变能力得以锤炼。

攀峰跃壑,看神兵天降

“山顶有人员被困,急需救援”!

接到救援命令后,支队前方指挥部立即派出绳索救援行动队,携带绳索、安全钩、滑轮、多功能担架等山岳救援装备快速登顶,在对被困人员实施包扎、止血等院前急救措施的同时,评估救援环境,选择合理地点制作固定锚点,架设绳索救援通道。救援开始后,由4名队员将伤员固定在栏式担架内,对沿途绳索摩擦点进行保护,避开岩体松动区域,不断变换下降路线和角度,试探性地用双脚触碰“岩壁”来调整平衡,将伤员安全转移至山下。

“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所有身处险境的被困人员营救出来。”两辆叠压的轿车内有一名“被困伤员”,轿车上还压着一块预制板。行动队接到任务后,迅速对现场进行评估、制定营救方案,划定工作区、设置安全员。实施阶段,救援队员按照切断车辆电源、稳固支撑车辆及预制板,对车辆进行破拆创建救援通道、生命支持、转运伤员的救援程序,在全体队员紧张有序的配合下,“伤员”被及时救出。

高效协同保障有力

遂行作战,保障有力。在前线队员分秒必争投入战斗的同时,后方也有一群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保障人员。通力配合、高效协作,他们在专业领域中持续发散着光和热,他们是英雄沙场砺兵的坚实后盾。

宣传是演练的第二战场,从接警调度、力量集结、开赴现场、徒步行进、营地搭建,到演练课目实施、战时政治工作、战勤卫勤保障,全方位记录每一个环节,把有限的宣传力量合理分工、科学配置,每天使用摄像机进行全覆盖、全时段拍摄,积累了全套视频资料。演练期间,第一时间回传一线影像资料,在现场深挖新闻素材,全面展示队伍形象和演练实况。依托新媒体直播,全国.9万群众在线观看演练一线战况。

演练过程中,保障队伍首次利用海能达E-pack窄带自组网组建单独网络,完成总队前指联络员、前沿指挥部二、三级组网,实现公网、卫星网、专网的“三网互通”,确保救援现场应急通信连线及时、信号稳定、传输到位。启用高空无人机开展航拍,制作现场全景图、二维地图、三维可视化建模,为指挥部全面掌握了解现场情况、科学调整下达演练命令、通讯联动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后勤保障组始终坚持自我保障、服务实战原则,积极协调铁路公司、高速公路收费站开通救援绿色通道,进一步缩短了救援队伍投送时间。模块化装备车装卸更为快速,电动手推车提升了崎岖路况下装备物资向救援一线投送的效率。同时,针对地震灾害事故救援现场情况复杂、参战人员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第一时间开展营地搭建、装备抢修、医疗卫生、供电供水等保障任务,持续为救援现场做好全方位的保障。

通过为期3天的实战演练,格尔木地震轻型救援队按照地震救援体系高效运转,全体指战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既定的救援任务,书写了格尔木应急救援事业的崭新篇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anjkw.com/afhhy/2540.html


当前时间:


晋ICP备20210052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