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link星座覆盖与时延分析
作者
刘帅军徐帆江刘立祥王大鹏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概述年4月23日,SpaceX发射第七批共计60颗星链(Starlink)卫星,也使得星链星座在轨卫星达到颗。Starlink星座定位是全球卫星互联网,据马斯克所说是要实现50ms以内的时延,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当。那么,当前颗卫星所能提供的互联网服务时延能达到多少呢?完成部署第一阶段颗卫星时,所能提供的服务时延能降低到多少?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基于自研“天智网络仿真测试床”对Starlink星座的覆盖特性、业务时延进行分析。初步的结论是,当前在轨颗Starlink卫星在南北纬30-55度之间可形成较好覆盖,但仍无法提供连续无缝覆盖。以美国纽约到西雅图的端到端通信,仅可保证59%的端到端链路,平均端到端往返时延(roundtriptime,RTT)为51.8ms。
本文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覆盖能力,第三部分对端到端往返时延RTT进行了分析。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有仿真图均出自天智网络仿真测试床。
Starlink星座全球覆盖能力分析当前,Starlink在轨颗卫星空间段分布如图1左图所示(数据的参考时间为.05.17-12:00)。作为对比,第一阶段完整的颗卫星星座如图1右图所示。
图1Starlink星座在轨卫星及第一阶段卫星分布(红点-Starlink卫星,绿x-全球分布采样点)
对Starlink星座覆盖特性的分析,以全球分布的终端为采样点,以2纬度*2经度的方式进行部署,即图1中地球表面分布的绿色x所示。覆盖特性分析取1天的仿真周期,步长60秒,当前在轨颗Starlink卫星全球覆盖特性如图2所示。
图2当前在轨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可见卫星个数在全球范围的分布
由图2可看出,Starlink星座在南北纬53度附近可形成最优的覆盖(平均覆盖重数为4左右),这是由于其采用了53度的轨道倾角。而对于高纬度区域(高于60度),无法提供覆盖,该部分区域将由后续规划的较大倾角(包括74/70/81度)卫星提供覆盖服务;对于中低纬度区域(低于30度),基本上可提供平均1.5-2重覆盖。
图2中覆盖特性呈现典型的纬度相关特性,即全球同一纬度的区域在覆盖上具有强相关性。为此,进一步分析了Starlink星座在各纬度上的覆盖特性,如图3所示。
图3当前在轨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可见卫星个数随纬度变化
由图3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当前Starlink星座在南北纬30-55度之间覆盖较好。由图3可看出,不同纬度上最大覆盖重数波动较大,如在北纬30度处最大覆盖重数在11~15之间波动,这时同一纬度的不同经度上最大覆盖重数有较大差异。同时,当前Starlink星座对地覆盖最小重数为0,也表明未能实现连续覆盖,这是由于当前Starlink卫星分布不够均匀而导致,通过图1左图在轨分布也可看出。(关于Starlink在轨卫星跟进与分析已在前述文章《Starlink星座卫星在轨实时跟进与分析》提及,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