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鹏:发表于-05-04
从信息源了解事物的本源信息应该是最直接和准确的,亲自触摸和感受那段历史痕迹里的生活背景,是最直接的解惑。
五一假期(年),约上藏族朋友,从西宁出发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看当地的夯土民居。当我们驱车沿黄河行至尖扎县南面的哇加滩不远一个叫占加的附近,山坡上几间纯夯土院落式民居让我们停下了脚步,远远望去依地势而建的院落是那样的和谐安静,几棵与院落相依的大树是这片山地唯一的绿色装点。但是一条隆务河横在面前,极目四周没有一座能过河的桥,只见在个对岸有个用泡沫做的类似木筏的东西,想必这就是过河的工具了。正巧对岸来了位汲水的藏族妇女,问她我们怎么能过河,她说要等他男人来了才能帮我们摆渡过河,我们只能就此等候。
过河以后从院落的主人那儿得知,年前几户人家沿河而居,后来因为经常发洪水将宅基地逐渐冲毁,于是就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重新建造房屋。再后来很多住户都搬到县城或者其它地方居住了,只留下两户人家在这里坚守。问他们为什么不搬到县里或者更好的地方,藏民只是很简单的回答不舍得离开这里,羊很喜欢山上的草。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每年考出售山羊绒为生。以前饮水是从离居住度几公里的山上靠自制的木槽引水,遇到干旱之年就只能从傍边的隆务河里汲水回来沉淀后再饮用。
进了村子便开始疯狂扫荡,每一个院落度的拍照。那些依地势而建的院落错落有致,每个空间都是根据需要而划分的,看上去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人为的和刻意的所谓设计反而更加真实和贴切,尤其是在这样的靠自然而生的乡土民居建筑,更不需要那些故作风雅的笔法。这些看似简单的夯土民居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因为那些赤裸裸的空间与材料以及结构的存在感和独白。乡土建筑的真实性来自居住者对建筑本身的本能需求。
这是个风土墙,其作用是人和羊的通道,羊在晚上回圈时由此通道经过不易走散和滑落到坡下,因为墙的外侧是一个斜坡这样对人和羊来说都很安全。
这是羊粪,用作燃料。羊圈里的粪一个冬天不用清理待春天时再清理出来,起羊粪时自然就形成这样大小不一的形状。
三个洞是冬季给小羊羔住的房间
引水用的木槽
简单的画了个平面图说明空间关系。
一进院门的右侧是个室外厨房,室内空间的布置进门的左面是火炉和火炕,中间是活动区域,进门的右侧为储物空间。每个部分的衔接很自然整个空间也很合理,尤其是火炉和火炕之间的那个矮墙,其作用就是防止被子滑落防止小孩滚下来落到炉子上。
被洪水冲毁的院落
拍累了坐下喝杯茶,在喝茶之前主人问是黄河的水行不行?我说太可以了。这句话听起来很一般但我非常感动,究竟感动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就是冥冥中的一种质朴的亲切。于是一口气喝了四杯,呵呵口感很好。主人又拿出自己做的锅盔给我们吃,说是很多城里人都来这里吃他们的锅盔,因为没有任何添加剂。主人又说黄河水泡茶很开胃。很多东西无需语言或者文字去表达,其实你也无法表达清楚,只要你能从心里被感动的就是最真实的。
我们要走了,一家人把我们一直送到土台也算是村口吧,回头望去一家人的那表情那神态看了真想流泪,孩子目视远方似乎是在期待着什么。哎,一个为了羊而坚守的一家人,不知要坚守到何时?其实我知道这种担心或者疑问是很多余的,现在的生活对他们来讲很合适,也无需去改变什么,那些整天挤在城里的人们未必有他们活的坦然自在。心无所求或许就是最大的慰籍,存在的状态决定形态,而人的心态决定人的状态。物的状态和人的状态两者同在一块土地上延伸,这真的是难得的安慰。
创造来自合适的思维方法
欢迎转发朋友圈,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i-fan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